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自2022年2月24日拉开序幕,三个年头过去,局势混沌,信息散乱。绍伊古这个名字没消停过,一会儿成问题,一会儿又被吹成稳盘大将,这两种说法都有人撑腰,冷静下来,事被摆到台面上的时候,基本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俄乌厮杀,远远不止是枪炮声,更像一场综合体力和心智的拉锯赛,街头巷尾都在掰扯绍伊古到底有多大能耐?
冲突才开头那阵,俄军大步流星地冲基辅,没想到在外围被顶住,退了出来。补给断断续续,内部分工混乱。外头议论纷纷,说指挥链子拎不清,把责任全塞给了绍伊古。2022年春天撤军,几乎等于揭了短板。舆论汹涌,诸如“战略失误”和“高层麻木”之类的标签开始一股脑按上。绍伊古是国防部长,这锅就理所当然得背,这种现实没什么回旋余地。可这样也容易让人轻视整体局面的复杂性,不知这些批评是不是也掺杂了别的目的?
紧接着,2023年6月,普里戈任搞事情,带头将矛头指向绍伊古和军方高层。罗斯托夫军区总部破天荒地被雇佣兵短暂占据,几乎粉碎了正规军的面子。调查跟进,24小时后算是控制住局面,瓦格纳退了。绍伊古的处理方式显得强硬,瓦格纳走了,那个气焰也拆了些。事后,普里戈任飞机坠毁,谁干的没人敢说——总归,军方里的瓦格纳影响力被削光。这事儿没直接证据,但结果摆在眼前,绍伊古的稳妥换来了秩序。好像所有痛点都只和他有关系,实际上,俄罗斯上层是铁板一块吗?不见得啊!
战线拉长,西方军援一批又一批,乌克兰咬住不放,俄罗斯军事压力飙升。绍伊古不得不顶着锅。有人说他韧性不够,拖垮了节奏,也有不少鼓掌。普里戈任闹完之后,站在军队内部角度看,绍伊古维稳能力确实突出。他软硬兼施,不愿让小矛盾扩散成大危机——结果是真把内部稳定住了,谁能说这不是另一种本事?被外界嘲讽,更像是一种边缘化的保护。
再换个视角看,绍伊古的短板被放大了。马里乌波尔拿下后,进攻势头不再,主动变防守。乌克兰反攻,他守得紧,也正因为防守偏保守,推进没法突破。内部功劳分配上瓦格纳风头更劲,正规军心里憋气。绍伊古倾斜资源,把权力往正规军倾斜,边缘化雇佣兵,权力斗争难免生出新争议——是不是有的人变得更不服?这种方式短期见效,长远未必全无副作用。很多事情被搅在一起,没法一刀切明白。
普里戈任坠机后,瓦格纳残余力量被归并,非洲和中东的业务直接交军方。表面上看,军方一统,实际上,绍伊古从中得了实惠,不但扫清隐患,还稳住普京信任。频繁会晤,磋商战略,换了别的人说不定早就下台。这时候,他的平衡术算是有点说服力。失败和内斗并存,要是别的体系,这种折腾恐怕很难撑住,以俄罗斯的政治生态来看,这种操作成了不倒翁的秘诀。可是难保以后没后遗症,谁知道呢!
军费、装备、制度,绍伊古这人似乎都有办法。他是省钱高手。俄军年军费最多七百亿美元,美国八千多亿,但装备更新都没落下。2022—2024累计耗资两万亿卢布,大部分流向战车和火力。T-90M新车超400辆,老T-72翻新2000辆,工厂连轴转。空军苏-35、苏-57等百余架陆续交付,轰炸机也没闲着,当年废弃项目又被拽回来。海军添了核潜艇跟新舰艇,说明军费运作压榨到极致。
普京欣赏他这一点。俄军官兵军饷涨了20%,后勤也能跟上。军内利益集团虽多,但问题基本没闹大,内乱微乎其微。美军那边钱多,有些项目反倒拖拖拉拉,F-35都快成梗了。绍伊古体制内的效率确实有点让人羡慕。
土木工程也算绍伊古的看家本事。曾当过紧急情况部长,项目协调一把好手。马里乌波尔2022年才被俄控制,重建立刻启动,楼房、基础设施一批批开工,到2024年基本恢复。克里米亚大桥动不动受袭击,他的命令下去,维修改造都靠新材料。交通很快畅通无阻。乌军反复炮击,效果微乎其微。工程项目扎实,哪怕军费紧张也能有条不紊,这做法在其他国家真不常见。是不是每一步都能确保效率和质量?也许哪天就能被打脸。
军事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绍伊古把军工链条调顺了,外部制裁一出,俄罗斯提升自产比例,供应链几乎没掉链子。2023年官兵待遇再提升,后勤补给亦步亦趋。马里乌波尔恢复城市功能,克里米亚大桥连通补给线,物资运输守得住。这都是绍伊古的后台操作,把钱钢筋般地捏在手里,军队没瘫痪。
俄乌冲突期间,周边地缘没乱套,明显有他的功劳。有些时候,如果美国防长像他这般,欧洲、中东或许没那么多麻烦。但风险也真不少,国内资源配置紧张,长期来看恐怕会拖垮某些领域的发展。反倒有些事越做越难回头。
回看2023乌军大反攻,绍伊古和苏罗维金搭伙把防线堆得密密麻麻。从扎波罗热到赫尔松,层层防御压住了北约送来的装备,乌军一波接一波都没吃到甜头。秋天时,俄方伤亡得以控制,他的协同和指挥渐入佳境。防守作战比进攻实在多了。但某些失误是否可以避免?也许防守步步为营,但主动性始终有限,就好像每前进一步都得问下天气。
普京信任没动摇。两人频繁见面,重大战略几乎都过他这道关。2024年春,普京人事调动,绍伊古改任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国防部长由贝尔索夫接任。有人觉得这是降级,但安全会议才是真权力核心。这场换岗并非贬低,更似让他继续把控更高平台。周边形势安定,新岗位权重更大,俄军防守能力和装备升级都未见停滞,他积累的经验不无价值。
角色调整,普京考虑周全。绍伊古离了国防部,却依旧是安全网络中心成员。下半年俄军阵地扩大,装备升级不歇。他个人风格的价值远胜一时功败垂成。防线筑得结实,乌军推进缓慢,西方援助效果打过折,这些成果不是偶然。绍伊古的稳健,是俄罗斯整个体系的缩影。他没换人,就是看中绍伊古能守住平衡,只要内外不乱,他就有立足空间。美国那边的内斗反而更多,手里资源再多,指挥链条未必松散得起,奥斯汀也学不来那套。
可是反过来讲,绍伊古也有挥霍军费、内斗逃避责任的嫌疑。有人指出,新式装备实际拉动有限,官兵满意度浮于表面,部分后勤项目拖欠。实际情况到底怎样,外界一直争论不休,俄罗斯本土媒体寸草不生,外部消息真假难辨。可能表面的平衡,内里仍然有一地鸡毛。
普里戈任事件后,绍伊古的风格更为强硬,收拢军方裂痕,稳住内部。外界评价也慢慢从质疑转向认可,但批评阴霾依旧未散。冲突拖到现在,俄方韧性几乎成了标志,绍伊古的角色不见退场,只靠表现说话。就说现实,谁能保证下次不会再出乱子?
文章写到这,纵横交错没有最终解。每项决策都有失误和亮点,平衡和矛盾共存。绍伊古的身影就是这一场俄乌冲突缩影。他能守住局面,也是这个国家和体制能打持久仗的原因。全是对错?没有,只有变动不居的现实。
未来如何,自有接力的人续写。军队和政坛变数,不会因为个人消失。绍伊古的经验已经融入俄罗斯政军体系。冲突还在继续,不确定性也还在蔓延。
北京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