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育儿补贴制度,除提高生育意愿、营造生育友好生态外,短期将有利于提升消费需求,长期看将为提振内需和做强国内大内循环提供持续动力。一是育儿补贴政策的直接效果是增加可支配收入,拉动消费边际效应。二是提升消费层级,拉动育儿消费和中青年群体的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三是抑制人口基数下降,提升消费预期,为中长期需求增长蓄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着重提出,有效释放内需潜力、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等,强调“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
服务消费是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消费频次高、乘数效应强、增长可持续等特点。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规定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每年3600元补贴。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降低家庭育儿成本。背后深意除提高生育意愿、营造生育友好生态外,短期将有利于提升消费需求,长期看将为提振内需和做强国内大内循环提供持续动力。
一是育儿补贴政策的直接效果是增加可支配收入,拉动消费边际效应。我国面向育儿家庭全国范围全面直接发放现金补贴,将助力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预计每年惠及2000多万个婴幼儿家庭。根据育儿补贴制度,资金会直接发放到“申领人或婴幼儿的银行卡或其他金融账户”,这种直接现金补贴的政策,相当于是对育儿家庭的转移支付,增加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家庭在收入增加后,消费能力得到提升,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如购买食品、日用品、服装等,从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如果按70%的平均消费倾向估算,对应直接拉动消费规模为700亿元,相当于2024年GDP规模约0.05%,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二是提升消费层级,拉动育儿消费和中青年群体的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育儿补贴使家庭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将促使家庭在消费时更加注重品质和多样化。一方面,育儿相关的消费支出(如婴幼儿奶粉等)可能受到一定拉动。另一方面,育儿家庭以中青年人为主,他们可支配收入总量的增加,也会带动该群体其他消费的改善。相当于政府补贴育儿支出后,他们可以腾挪更多资金用于其他领域消费。例如,家庭可能会选择购买更高质量的食品、更舒适的家居用品、更先进的电子产品等。这种消费结构的升级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进一步促进内需的增长。
三是抑制人口基数下降,提升消费预期,为中长期需求增长蓄力。育儿补贴针对性降低了家庭的育儿成本,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提高了家庭的生育意愿。随着生育率的提高,人口数量增加,未来将有更多的消费者进入市场,为内需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同时,人口的增加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教育、医疗、住房等,进一步扩大内需。同时,育儿补贴的实施将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母婴用品产业、托育服务产业、早教产业、儿童医疗保健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促进消费,形成良性循环,对内需的提振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系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
北京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