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他在社交媒体上同时用波斯语和中文发文,称伊朗与中国作为亚洲东西两翼的文明古国,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具备重塑地区乃至全球格局的变革性力量。
他强调,全面落实两国战略合作协议的各项内容,将为这一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这并非偶然的外交姿态,就在不到一个月前,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刚计划访问中国并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而回顾2024年,伊朗高层与中国官员的互动频繁:12月,佩泽希齐扬在德黑兰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
9月,在纽约联大期间,他又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会面。双方都表达了深化务实合作、推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意愿。
伊朗如此积极地加强与中国的关系,背后是其在2025年6月与以色列的冲突中遭受的重大损失。
根据披露,伊朗在这场冲突中损失惨重,纳坦兹核中心的铀浓缩设施遭深层炸弹摧毁,福尔多地下核研究基地受损严重,伊斯法罕导弹组装厂被直接命中并发生剧烈二次爆炸。
帕尔钦军事基地、霍尔木兹防空阵地群和马赫沙赫尔港军用油库也遭到严重破坏。
人员损失同样惊人。革命卫队空天部队司令阿米尔·阿里·哈吉扎德在导弹指挥中心遭以军空袭身亡,伊朗核计划副主管赛义德·穆哈玛德·侯赛尼在纳坦兹基地被炸死于塌方中。
总计有15位准将以上军官确认死亡,这是伊朗自1979年以来最大的损失。
冲突中暴露了伊朗安保领域的重大疏漏。据美国《纽约时报》披露,6月16日以伊冲突爆发的第4天,伊朗国家最高安全委员会在德黑兰西部一处地堡召开会议时,由于与会者的随行人员携带手机,被以色列追踪到位置。
以空军战机瞄准地堡出入口投下6枚炸弹,导致地下工事遭到破坏,会议室垮塌,电力中断,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也被波及并受轻伤。
伊朗政治评论人士萨桑·卡里米指出:“高级官员和军事指挥官们的助理、司机与安保人员都有手机,而且他们防范意识较差。很多人就是这样被追踪定位的。”
以色列方面发现,伊朗重要人士的安保人员不仅习惯携带手机,还很爱用社交媒体发“朋友圈”,这种疏忽大意为以色列的袭击创造了条件。
面对这些损失和暴露出的问题,伊朗急需提升军事能力,特别是空军装备。伊朗空军现有的主力战机大多是1979年之前列装的“老龄型号”。
其中包括美制的F-4、F-5、F-14,法制的幻影F1,俄制的米格-29、苏-24以及中国制造的歼-7战斗机。这些战机中服役时长最短的也已超过30年,最久远的已达50年之久。
航空电子设备严重滞后,雷达探测距离有限且精度欠佳,难以快速精准锁定敌方目标。
通信系统陈旧落后,无法满足现代联合作战对高速、精准数据交互的严苛要求。武器挂载能力与种类受限,难以对敌方先进战机及防空体系构成实质性威胁。
在此背景下,伊朗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歼-10战斗机。有消息称,伊朗有意采购100架歼-10战斗机,每架报价约4000万美元。
歼-10C作为四代半战机,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较远探测距离、高精度目标跟踪能力以及强大抗干扰性能。
它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能精准把控飞机飞行姿态,极大提升飞行稳定性与机动性。它还具备精确空对地打击能力和超视距作战能力,能够在远距离外发现并攻击敌方目标。
伊朗对新型战机的需求由来已久,采购目标主要锚定在中国的歼-10CE与俄罗斯的苏-35战斗机之上。
但多年来,伊朗一直致力于引进俄制苏-35战斗机的计划进展不顺,俄罗斯在交付环节屡屡出现延迟状况。
国际制裁的重压、地缘政治的深度博弈以及俄罗斯自身军事战略的动态调整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致使苏-35战斗机迟迟无法交付至伊朗空军手中。
6月25日,伊朗国防部长阿齐兹·纳希尔扎德抵达中国青岛参加上合组织国防部长会议。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期间,他与参会的其他防长一同参观了解放军现役军事装备,亲眼见证了中国国防力量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有人认为,伊朗军事高层此次前来中国不仅是为了出访开会,还希望放弃与俄罗斯的战机合作,借助中国的力量构建起属于伊朗的空中利剑。
伊以冲突暴露出伊朗空军装备老旧、缺乏对抗隐身战机的弱点。以色列F-35I多次突破其防空网络,使装备俄制S-300系统的伊朗防空体系失效。
相比之下,歼-10C作为四代半战机,搭配霹雳-15导弹可有效压制以色列F-16等主力机型,且在巴基斯坦空军的实战中已验证其对阵风战机的压制能力。
伊朗对俄罗斯拖延交付苏-35失去耐心,转而寻求多元武器来源。中国作为上合组织核心成员,通过国防部长会议等渠道强化双边军事合作。
但历史障碍仍存,伊朗曾欲以油气资源抵扣购机款被拒,2020年谈判也因支付方式分歧搁浅。目前伊朗外汇储备有限,若中方坚持现金结算,可能成为谈判关键瓶颈。
伊朗国内局势在冲突后也面临挑战,德黑兰、设拉子、伊斯法罕爆发了学生、女性大规模游行。
2022年“马赫萨·阿米尼运动”残存网络重新活跃,口号升级为:“不只是不要头巾——我们要自由”。部分前政治犯与侨民联系,推动“全国协调反抗委员会”。
革命卫队信誉因冲突而大跌,号称“神圣防线”的防空体系数次失效。神权集团内部分裂初显,部分“实用派”呼吁重启谈判避免政权倒台。哈梅内伊一度从公开活动中消失超过三周,引发死亡或中风传言。
与此同时,伊朗与胡塞武装的关系也备受关注。也门胡塞武装和伊朗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互相依赖的战略共生。
2025年6月,美军对伊朗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发动“比尔”突袭,直接打破了中东地区的脆弱平衡。
作为伊朗抵抗轴心的重要成员,胡塞武装随即宣布撕毁此前与美国达成的停火协议,重启对红海美国商船的攻击,并将所有经红海的美国船只列为打击目标。
胡塞武装的军事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伊朗的技术援助,其“巴勒斯坦-2”高超音速导弹、“鲨鱼-136”无人机等关键装备均来自伊朗的技术支持。
伊朗不仅提供导弹设计图纸和关键零部件,还协助胡塞建立组装生产线。胡塞的“闪电”系列防空导弹直接仿制自伊朗的“鸟”系列,而“萨基布”系列导弹则是对俄制武器的改造。
生存危机也是胡塞坚定支持伊朗的重要原因,若伊朗被美英联军打垮,胡塞将失去唯一可靠的外部支持。
胡塞通过攻击美以目标巩固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合法性,塑造“反霸权先锋”形象。2025年5月对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的导弹袭击,迫使多国暂停飞往特拉维夫的航班,凸显其战略威慑力。
也门百万人游行支持伊朗,反映胡塞与伊朗在什叶派意识形态上的共鸣。2015年沙特联军危机中,胡塞在沙特率领的阿拉伯联军打击下濒临崩溃,伊朗通过提供资金、武器和战术指导,帮助胡塞扭转战局。
此后,伊朗建立零部件出口、也门组装模式,“法塔赫-2”导弹经胡塞改装后成为“巴勒斯坦-2”,成本不足200万美元却突破以色列三层防空系统。
胡塞在红海袭击美以船只,伊朗则在波斯湾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形成对美以的战略牵制。
2025年6月,胡塞导弹与伊朗弹道导弹对以色列形成东西夹击,迫使美军航母紧急调整部署。伊朗还向胡塞提供雷达技术和电子干扰设备,使其能有效对抗美军无人机和隐身战机。
美国的军事打击效果有限,尽管美英联军多次空袭胡塞目标,但胡塞通过分散部署和低成本武器维持战力。
美国评估需长期投入才能削弱胡塞,但地面战争代价过高。此外,美国对胡塞的打击引发阿拉伯国家担忧,沙特等国对红海局势升级持谨慎态度,不愿卷入与伊朗的全面对抗。
伊朗则采取表面切割与暗中支持的策略。伊朗公开否认支持胡塞,却通过海上运输和技术指导维持合作。这种“非对称代理”模式既规避直接冲突,又保持对美以的压力。
同时,胡塞的行动成为伊朗在核谈判中的杠杆。2025年5月美胡停火协议与伊核谈判同步推进,显示伊朗试图以红海稳定换取美国制裁缓和。#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北京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