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model
在進入第五個十年的聯想集團而言,剛剛結束的2025/2026財年誓師大會,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年份之一。而AI比任何一個時間里,更可能讓這個傳統品牌迎來了新的傳奇。商業的歷史,就是一條埋葬品牌的無盡長河。只有少數企業才能持續留在航道。導致大量船只沉落的,既有技術周期的切換,也有企業戰略的選擇。二者共同的力量,構成了企業常青或者過眼流星的差別。觀測這種星河變換的最好舞臺,就是個人計算機PC產業。它開啟了計算力不斷平民化的道路,我們至今仍然感受其中。
《逆轉周期:一部計算產業的進化史》這本書,就是在研究一個劇烈變化的產業是如何不斷吞噬舊的技術,而那些生存下來的企業,又是如何不曾被周期所吞沒。
從更長的歷史周期看那些改變人類社會的技術,它都會有一個起降的曲線。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身個人歡呼的技術。從蒸汽機、鐵路,一直到化工的產品,都屬于劃時代的產品。
同樣在八十年代崛起的PC,也是鎖定人們眼球、腳下走不動的商品。而到了現在,人們或許天天都會面對PC機,但PC早已不是關注的焦點,而最大的興趣是通過PC去跟豆包、Deepseek的對話。
當下人們迎接的是,人工智能,以區塊鏈推動的加密貨幣,以及即將進入到數字匿名的虛擬經濟社會。每個人都隨時代脈搏而共振。那些往日的技術明星,則成為一種不引人注目的方式,成為人類基礎設施的一部分。PC也成為人類大腦活動的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從短周期來看,技術都呈現了變革性的創新。而從長周期來看,它都會變成商品化的過程。創新技術在越來越商品化的同時,就是高科技逐漸平庸化的過程。而在這樣的一個過程,只有企業家的戰略,才能扭轉這種技術平庸化的勢頭。企業家精神,將大規模化的日常產品,繼續走向商業傳奇。
在這個過程,人們會注意到,IT行業是最大的商業墳場。PC跟IT行業一樣,都是受摩爾周期性定律所驅動。每個企業的奔跑速度都需要快上加快,也使得IT行業成為最大的商業墳場。這里埋葬的企業,比任何一個行業都要多,而且企業爬高快,跌落也快。
當下很多普遍的使用的如智能手機、電動汽車、智能音箱等,都是在過去25年所形成的。
這些頂級的公司帶動了整個社會科技的發展。然而在每一個能清楚看到的企業名稱后面,都會有數十個上百個已經深沉水底。
這些產品在一開始的時候,往往都不可見。谷歌4000億美元收入的公司,在1998年已經出來了。引發人工智能廣泛浸入社會的OpenAI公司,在2012年已經出來了。然而這一些企業在前期基本上不可見,迅速在某一刻起變成革命性的力量。
DeepSeek在2023年才成立,卻甚至無人關心。而它在2025年一月份的一周之內,就瞬間引爆了全球的市場,甚至強烈地震動了美國高科技股的市場行情。
從原來的不可見,到變成一個革命性的力量。但最后,技術也會回歸到習以為常。在這樣的過程中,只有少數的玩家最終留在這個舞臺上。
因此真正持久的激蕩人心的力量,不是來自技術本身的光芒,而是承載技術的公司。每種技術,都會有它自己的時代魔法,然而也都會過時。只有不斷做出戰略刷新和商業突破的企業,才能推動真正的創新持續向前。因此,當我們在驚訝于技術創新的時候,需要格外關注公司的戰略進化。這才是締造傳奇的主角。
現在人們熱衷于探討的都是ChatGPT、DeepSeek。當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轉向人工智能的時候,為何需要去探討PC這樣的線日,是納斯達克的那一天,納斯達克指數用了四年時間從1000漲到5000。但卻在這一天,股市整個,隨后三年內頹勢不斷。
今天我們有同樣的感覺,充滿了激情之余,也難免感到會有人工智能的泡沫。大家都在看DeepSeek,ChatGPT,包括英偉達,是不是一個泡沫。即使像微軟的CEO,也在對花千億美元都投入到數據中心而心有質疑。在這次高強度的算力競賽中,上萬億美元的投入,帶來真正的效果,是否會匹配上狂熱的想象力。AI敘事可以迎合激烈的情緒互動,但是對生產力的大力提升,并非沒有問號。
25年前的互聯網的一幕,將無數企業無情地陷入波浪之中。這或許會給我們大家帶來對于未來的敬畏之心。我們大家都希望能從歷史中帶來很多的智慧。
PC個人計算機,在上世紀80、90年代是高科技的領軍產品。而現在它已經是洗盡鉛華的素顏面貌,容易消失在大家興奮的視野之外。然而,對PC來講,它是一件令人感到困惑的產品。PC在發展過程中,有好多次被看衰。最明顯的是,當互聯網來臨的前一夜它還是高科技的明星,包括像戴爾這樣的公司。但是互聯網公司開始逐漸走強的時候,大家會覺得PC不再需要。然而,事實上證明,互聯網是PC最好的朋友。互聯網大大促進了人們擁有PC的渴望,而PC也促進了互聯網的繁榮。即使在互聯網的時候,PC依然向上飛揚。
而在2010年iPad出現的時候,人們同樣認為這樣尺寸的平板電腦,可以取代電腦。PC再次被叫衰。然而,從手機、到平板、到PC,三種不一樣的尺寸的個人設備最后相安無事。
PC就像不倒翁,你把它按下去,它很快會重新彈跳起來。在過去四十年人類遭遇到最大的疫情危機之時,PC反而走出了超級上漲的行情,達到了近2.6億臺的年銷量。
大家日常離不開各種設備、工具和機器。有時會駕馭汽車,有的會使用扳手,包括使用電子設備。人與工具的情感,是一種隱含的社會學關系。而PC這樣的產品,正是一個充滿社會學意義的傳奇商品。
從人的心理學去看,人在內心都會渴望去駕馭一種機器。電影《環太平洋》、《阿凡達》都真切地表現了人們渴望去操縱比自己更強大的東西,甚至這些強大力量成為身體的一部分。
然而不管是汽車也好,或者無人機,或者手機,PC能夠說是在人類歷史上是最貼心的機甲。不管尺寸大小,或者算力要求,它在挖掘人的創意、釋放情緒方面,都是非常適中的??梢哉f,它是人類大腦最好的機甲戰士。
為什么PC像不倒翁一樣的,總是被輿論按下去,它卻總是能夠崛起?因為它慢慢的變成了人的生產力的一部分,是非常有力的機甲。人類能駕馭一個強大的工具,從而能使得創意發揮。
那么,PC到底是怎樣的生意?為什么那么多的企業會崛起,又會倒下?為什么在歷史上,惠普公司一直受到多元化的困擾,多次分拆,以至于在2014年把它整個服務器和PC分家?
PC商品有很大的兩面性。首先它是上班工作的工具,是工作生產力。而回家的時候也可以打游戲追熱劇,因此它也是情緒生產力。換言之,PC產品同時屬于ToB來賣給公司的,也屬于ToC來賣給消費者。而企業和個人的采購流程有著極大的差異性,PC企業要面對這一點。從小米攻無不克的戰斗力就能夠正常的看到這一點,它在個人消費者一路高升,但在企業消費端則乏善可陳。
電腦具有ToB和ToC同時存在的特性,使得一般企業的組織,很難適應這一點。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需要去駕馭的組織能力?;萜帐艿降膬煞N力量的撕裂,就在于PC產業的兩面性。而聯想在發展早期就確立了關系型R和交易型T兩種銷售模式,這其實是一種組織上的巨大創新。它有效地化解了PC的撕裂性。
PC制造,很容易讓人覺得門檻并不是很高。實際上,每一個國家一開始都有自己大量的PC品牌,比如日本是制造強國,又是電子強國,東芝、索尼的 筆記本都曾經風靡一時。然而現在這一些品牌,基本都已經被收購。索尼經典的VAIO轉售給了日本家電渠道商的野島,而NEC則被聯想收購而成為日本第一市場占有率。
全球曾經有約600個活躍的PC品牌,但是現在基本上歸為一統。像聯想、惠普、戴爾這三家公司,現在占據全球近60%的市場份額。而且十多年都如此,牢不可摧??梢哉f,PC是一個唯有全球化才能生存的行業。只有深厚的本土市場(如中國和美國),和企業家的突破精神,才可能將企業殺出重圍。
算力一直在改變商業的形態現在已確定進入了算力的時代。算力在過去一直在這個行業里改變商業的形態。在1999年奔騰III芯片出來之后,它的算力已超越了軟件的需要。而在此之前,芯片要做很多的努力來適應軟件帶來的挑戰。
就從這一刻開始起,人們似乎不再關心芯片的升級。在之前,人們去追逐芯片的代級,從286、386。一直到486、586。然而奔騰芯片再往后,人們不再追求芯片升級換代的魔力。當算力超過軟件能力的時候,人們的焦點開始轉向軟件。
再往后看,計算機的芯片再次讓人激動的時候,是在2007年左右出現了集成了通訊的迅馳。移動辦公的PC,開始成為主流。在2009年,整個筆記本電腦的市場規模,超過了桌面PC機。移動筆記本,成為人類日常算力設備的主流。
同樣計算的存在形態,也在2015年得以根本性的改變。云計算,確立了它的主流商業地位。亞馬遜在2006年就開始做云的部署,通過分布式算力來解決,但是只有當亞馬遜在2015年第一個季度財務報表披露了云計算收入15億美元的時候,人們才發現原來云計算居然是一門這么大的生意。可以說,亞馬遜的盈利表現,云計算當成一門實在可行的大生意。而在頭一年底微軟CEO卸任的時候,依然對亞馬遜不以為然。
讓人心跳的人工智能的明星,是GPU芯片廠商的英偉達。然而,多年以來,英偉達一直是算力的偏科生。它更多是在游戲機的邊緣領域游走徘徊。當英特爾跟AMD芯片大戰的時候,根本找不到英偉達的影子。到了2017年左右,比特幣的挖礦熱潮,帶動了英偉達在人們不注意的地方加快速度進行發展。而熬過這些邊緣日子之后,AI需要的算力徹底爆發,英偉達開始大放異彩。而英特爾則滿頭塵土,一度成為股市的棄兒。
算力改變商業形態,直到現在,依然保持強烈的加速度,而不是在減弱。根據咨詢公司AKK的看法,未來五大創新平臺,包括能源,數字化的經濟,生物的多組學排序、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核心都是圍繞著算力來進行組合。
整個世界是重新再回到了以算力為中心。而算力的終端,也開始形成多端合一的局面。不管是計算機或者是手機、Pad,甚至家用電器的算力都在提高,構成一個新的算力中心。而PC作為一個人們最好的機甲戰士,將再次發揮關鍵作用。
算力的每一次波動,商業形態都會巍然改變。實際上,算力始終沒離開世界的舞臺,只是人們沒注意到它。
聯想是高度成功的全球化公司《逆轉周期》這本書在描述以PC為代表的IT發展的四十年歷史的時候,也用了大量的篇幅在研究聯想這樣的公司。
為什么PC看上去如此簡單,但幸存者又如此稀少?它一定是有一個巨大的隱形堡壘,在我們的認知之外,塑造著行業的形態。從幸存者身上,能清楚看到戰略定力和業務聚焦所起到的逆轉周期的作用。
聯想本身正好是在1984年成立,在計算的歷史或者IT的歷史上,1984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代表著美國輕資產模式的戴爾電腦,在這一年誕生。通訊界的傳奇思科,也同一年誕生。這一年也是中國的程控交換機元年,鄭州學院開發的04程控機,改變了中國通訊設備的發展歷史。在隨后的兩三年,中興和華為也依次成立。
通訊和計算,在同一年,開啟了雙線戰場大爆發的模式。多年之后,它們會重新集結在一起。
當下中國企業進入出海的時代,而聯想可以說是中國最為全球化的公司之一。聯想PC在全球占到24%,多年來一直穩居第一。而在全球,聯想已形成了全面融入本地化的特點,這點對當下是很具有啟發意義的。
中國企業很多出海,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在海外的表現有時候就像小學生一樣天線億的啤酒企業,在落腳越南的時候,都會犯文化不適應的低級錯誤。至于小公司,則更是連連掉坑。業務還沒有開展,一身麻煩先落在身上。
這些稚嫩的出海表現,會容易顯得聯想在每個地方都水乳相融。它在墨西哥、在匈牙利的工廠,都在穩穩當當的運營。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聯想是“雙80”的公司:將近80%的收入來自海外,80%的制造產能是在中國。這是中國制造能力融入全球化的最好形態:把制造留在中國,會產生大量的就業。而掙錢,則到海外去。這是中國公司全球化的理想標本。
惠普到今年10月份之前,在北美銷售的產品90%以上不是來自中國?;萜赵诒泵赖匿N售額占比一半。這樣一個全球Top3 的PC巨頭,在地理政治學之下所采取的策略,已經隱隱地切斷了中國制造和美國市場的聯系。
惠普在泰國的工程,每個月的產能正在從70萬逐步爬升到100萬。對應的是,蘇州的工廠月產能140萬,正在下降到70萬。而且可能還會惡化。這自然會帶來周圍就業土壤的惡化。
聯想的制造,下一步也會不得不去移動。到沙特,到印度,去迎戰地理政治學的挑戰。但是工廠移動的這一時刻,會格外讓人意識到:當有更多的制造留在中國的時候,而又同時能掙海外錢的時候,這是一種多么值得珍惜的商業時光。
逆轉大浪吞沒的周期技術不管多創新,總會平庸化。那么,企業如何來解決技術的生命周期問題?
一個廣為流傳遞技術的生命周期圖,分為五個階段。一開始是技術創新期,用的人很少。隨后會有“早期使用者”加入進來。但這不足以形成盈利點。從“早期使用者”到“后期使用者”之間,會有一個鴻溝。很多企業倒在鴻溝這一側,它可能沒有很好第解決成本問題、或者足夠的盈利,從而無法等來“早期多數”的那一刻。跳躍鴻溝的企業,就會享受甜美的利潤一直增長。隨后,當進入“后期多數”的時候,技術已平庸化,企業近身廝殺的競爭變得激烈。此時技術生命曲線開始滑落,直到進入“落后使用者”,進入周期尾聲。
技術生命周期圖,往往把焦點放在進入“早期多數”的“驚險的一跳”。然而,實際上,后面還有至少“驚險的三跳”。
企業要跨越的周期,不僅僅有技術鴻溝,還有地理鴻溝。當本地市場做好了之后,成為“本地之王local King”之后,“后第一時代”需要挺近更大的疆土。這就需要企業到全球化的疆土去征戰。這就解釋了前面提到的PC品牌消亡的原因。一開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P品牌,德國有自己的品牌,日本、波蘭有自己的品牌。但在最后,都被一統天下。前三十年的歷史足以證明,PC是唯有靠全球化才能生存的一個行業。
然而,如果做到全球第一的“后第一時代”,那么“業務多元化”呼之欲出。業務多元化也有邊界,直到下一個技術周期的到來。
IT技術變化速度飛快,而在這里能夠長青的企業,一定是需要用戰略周期來突破的。
企業內生變革的時基戰略圖可以用一張“時基戰略圖”,從時間軸上展示外部刺激與企業內部變革應激的過程。
“雙生圖”的左上方代表了整個行業的大事件,包括公司的成立。而右下方則是聯想的戰略應對。這個“時基戰略圖”是以時間軸為展開,表明企業的戰略應激,是來自于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首先企業要感知到了技術變化的沖擊。若企業沒有感知技術的變化,那么時代就會毫不留情地抹掉這些失去知覺的企業。當谷歌起來的時候,雅虎覺得覺得谷歌就是另外一個門戶,另外一個搜索。它沒注意到谷歌的排序與索引的權重方式,正在顯著改變接近知識的方式。失去知覺,就會沉沒河底。
其次是要有合適應對的方式。1984年IBM推出兼容PC,從那一刻起整個PC的世界完全變化,全部變成標準件驅動的市場。這一年成立的戴爾,似乎感知到了這種變化。它的應對方式,就是“勇往直前的PC標準化”。無論是直銷,或者整個供應鏈,代表了PC最大的一匹黑馬,也代表未來的方向。在當時,美國會認為科技界的代表當時就是戴爾。
然而,戴爾在高速奔跑的時候,為整個PC行業的商業規則,深挖了一個大坑。它在20世紀90年代凈利潤曾經設定不超過個位數。
在行業跑的最快的一匹黑馬,把利潤設定了一個天花板。于是,整個行業都不得不向它靠攏。戴爾從來無暇顧及做生態,它不去做芯片,不去做顯卡。它只做關心用戶,只做系統集成。戴爾,實際上為給整個PC行業定了一個調子。當PC企業要跨越技術鴻溝的時候,根本不能分神去做芯片或者其他的不見。如果分神,就是死路一條。這就是商業發展史的價值,追蹤歷史會回答很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諸如PC企業為啥不去做芯片。當然,蘋果是少見的自建生態的例子。IT世界也只留下這一家公司,依靠封閉生態而獨立存活。而它在PC界的市場占有率,也常年在7%左右的千年第四的位置。
1984年,通信世界也發生了變化。思科成立,對中國來講程控機元年,有一個04型號。后面中興、華為起來。通訊是另外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如果當時做PC的企業,也去做程控機,那企業可能也會死掉。
比如聯想,它在1998年的時候成為中國第一,必然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就是你怎么樣跳躍鴻溝,跑到全球化。到了全球化第一的時候,必然會面臨怎么多元化,到最后智能化。
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們會感受到組織一直在變化,來適應所謂的生命周期。聯想當時也要做多元化,也要做家電,都是一種誘惑,如果你不能及時從中跳出,這樣的戰略就會置之死地。到了今天企業面臨數字化的轉型,會發現企業要做一個特別大的組織的變化,像瑜伽一樣,一定要能變化。聯想也是最能折騰的組織,2014-2019年前后,每年組織都在做大的變化,只有這樣才可以應對整個技術周期。
技術看上去它是有魔法,商業有進化,這才是能夠去對抗技術平庸化的手段。我們再去細看聯想的戰略舉措,對當下中國很多企業應對出海,應對多元化,包括應對智能化的挑戰,該如何去做,提供了特別好的樣板。很多企業說用DeepSeek給自己做應用,你們可以看聯想做了一個AI的應用,看聯想所有的業務怎么跟AI做結合的。對企業來講,不管是IT或者是人工智能的公司,要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公司,都能從這里面找到路徑。無論是本土化創新,還是全球化、多元化,以及智能化轉型,四條清晰可見的戰略橫杠,貫穿了聯想發展的四十多年歷史。在當下企業或者出海,或者數值轉型,或者追求多元化的發展,聯想走過的每條路,或許都值得重新看一遍。
小記:商業生存是偉大公司的唯一標尺百年老店令人敬仰。這一些企業如果從發展歷史來看,都在不斷的切換腳下的賽道。做一個企業,就像做老豆腐一樣的去努力。但沒有一個企業,能夠只是靠做老豆腐而長久生存。穿越歷史長河,大家都是一次一次來切換賽道。
而PC正在迎來新的技術周期,那就是AI與PC的合體。AI PC電腦正在迎來新的高峰,如同當年互聯網與PC相互推動一樣。AI PC正在轉向超級智能體。華中科技大學的Manus智能體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代表了人工智能開始讓人的行動變得更自動化。未來或許會有一個智能體、或者自我的數字孿生,替自己去解決訂不同文檔的再次連接,或者一步解決出差的機票住宿和吃飯等。所有的縫隙,都被數字孿生自動填充。這樣一個智能體,數字人的存在,是給未來的PC帶來一個巨大的機會。
PC是一個永恒長青的話題,因為它是人類最好的機甲戰士。研究PC的話題,不是僅僅是為了致敬歷史,而是要為當下找到可資借鑒的智慧。
《逆轉周期》是一本計算力的商業發展史,也有企業的進化史。它能夠帶動人們思考計算產業的脈絡,過去IT在全球、以及在中國的進化。而書中那些各式企業的戰略演變,和揮之不去的成長大坑,也值得企業管理中從中獲得活生生的管理經驗。
HOT PRODUCT